崇祯皇帝登基时,大明王朝已陷入内忧外患的绝境。当时正值小冰河期的极端气候,北方连年大旱,赤地千里,随之而来的蝗灾更是雪上加霜,百姓流离失所。朝堂之上,东林党与阉党的党争愈演愈烈,官员们结党营私、互相倾轧,朝政腐败不堪。而在辽东边境,后金势力在皇太极的带领下日益强盛,八旗铁骑屡次突破长城防线,在华北平原肆意劫掠。面对如此危局,崇祯宵衣旰食、励精图治,却终究独木难支配资可靠炒股配资门户,最终在农民军攻破北京城时,这位刚愎自用的君主选择在煤山的一棵老槐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大明王朝真的注定要走向灭亡吗?历史给出了耐人寻味的答案。崇祯自缢后,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先后建立了隆武、绍武、永历三个政权。这些南明小朝廷虽然内斗不断,却仍然顽强抵抗了二十余年。名将李定国更是在永历年间率军北伐,一度收复湖南大片土地。这段历史充分证明,在当时的情势下,及时迁都南京确实是延续国祚的明智之举。那么,为何崇祯始终不愿南迁呢?
后人常以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来解释崇祯的选择。诚然,这种气节令人敬佩,但在国家存亡之际,固执地坚持这种气节是否真的明智?实际上,崇祯并非完全没有考虑过迁都。当李自成在西安称帝,农民军势如破竹地向北京推进时,崇祯深知南迁是唯一的生路。然而可悲的是,这位好面子的皇帝既想保全性命,又不愿背负弃都逃跑的骂名。他暗中期待大臣们能主动提议迁都,这样他就能顺水推舟地南下,既保全了性命,又不必承担历史责任。
展开剩余51%可惜崇祯的如意算盘落空了。朝中大臣们各怀鬼胎:眼看大明气数将尽,这些贪官污吏们盘算着改换门庭。他们多年搜刮积累了巨额财富,此刻正盘算着如何在新朝谋个好前程。在他们眼中,投降李自成或许还能混个从龙之功,谁还愿意为这个刻薄寡恩的皇帝背黑锅?当然,朝中也不乏忠义之士,如大臣李明睿就在城破前三个月冒死进谏,力主迁都。但绝大多数官员都反对这个提议,甚至有人提出让皇帝留守北京,只让太子南下监国的折中方案。
崇祯的多疑性格和刻薄作风早已让群臣寒心。卢象升、薛国观等忠臣的悲惨下场历历在目,谁还愿意为这个刚愎自用的君主分忧?最终,死要面子的崇祯只能下诏各地勤王。然而命运弄人,勤王大军尚未抵达,就传来山西总兵周遇吉战死宁武关的噩耗。当李自成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时,崇祯的岳父周奎竟然将三位皇孙献给农民军,彻底断绝了大明王朝最后的复兴希望。这一系列悲剧,无不彰显着明末政治生态的腐朽与无奈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